有網友來信(其實是留言)問到:為何叫做『永楽座』?
是希望大家永遠快樂地坐在這裡?(最好是不要)
還是希望大家永遠快樂地和老闆娘坐在一起?(這個也不好)
或是希望紙上極樂(一位書友藏書家)永遠來坐?(十分歡迎)
答案是這樣的:
「永樂座」原是劇院的名字。座落於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一帶(如今仍有遺址)。日據時代1924年由陳天來投資興建的永樂座落成。劇院設備完全、建築斑麗,擁有1,200個座位,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。日治時期的「永樂座」舞台見證了臺灣近代戲劇的發展,包括:流行一時的福州戲與京戲、方興未艾的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臺灣新劇(文化劇)等,特別是新劇運動幾次重要的演出都選擇在「永樂座」上演。1945年「永樂座」更名「永樂舞台」,不久後再改為「永樂戲院」,仍作為專供戲劇上演的 場地。1948到1953年間,顧正秋的「顧劇團」在「永樂戲院」長期演出京劇,為戰後京劇在臺灣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。1954年起,「永樂戲院」轉為電 影放映和舞台演出混合經營。1960年「永樂戲院」在舞台表演沒落與新興電影院的競爭下正式停業。
這幾年我對台灣文史頗有興趣,有一天讀到了這段介紹。我自己非常喜歡看電影,我是先進戲院,才進書店,先會看電影才會識字。兒時,帶給我最好時光的那家戲院叫做「大同戲院」(也在大同區,現也已經歇業了)。
於是,當La Boheme(波黑)問我:「妳的店名要叫什麼?」
「永樂座」三個字某天就突然浮現腦海(還想了一個名字是「羽衣」,它是台北最早期一家知名舞廳的名字)。後來,波黑和我共同決定了這個名字。
(繼續閱讀...)